邻居少妇张开双腿让我爽一夜,梁医生不可以季亭亭梁衍,XXXX日本,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熱線:010-62104284
首頁 > 行業新聞 > 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經驗借鑒

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經驗借鑒

文章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16-05-06 09:40:53 瀏覽:0

智慧產業是科技含量高的產業,也是產業鏈比較緊密的產業。因此,具有團隊精神是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注重人才團隊意識的培養,是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培養的一個顯著特點。人才培養實行見習生制度,可提供給學生培養自己的應用能力、協調和團隊意識的機會。而把有沒有團隊精神作為物聯網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并且把它作為淘汰軟件人才的重要依據,才是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借鑒要點。1 國外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經驗

1.1 美國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經驗

(1)以市場為導向

在美國,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主要是為適應市場的需求,根據智慧城市人才需求結構,構建完整的、分層次的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根據智慧城市建設技術發展的需要培養人才。美國擁有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要保持其技術的領先地位,需要有大量從事智慧化技術研究的人才。同時,美國擁有最大的智慧城市建設及軟件公司,也需要有大量的物聯網及智慧城市建設開發人才。美國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培養是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由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的學校和培養機構分別承擔。

(2)以素質為目標

美國大學的在物聯網和軟件人才培養上,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物聯網和軟件教育課程要不斷更新,以便緊跟時代的要求和企業需要。主要體現在:一是注重知識面培養,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二是注重學生溝通能力和演講能力的培養;三是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四是通過在校學習和在職學習并舉辦法,注重鞏固學生所學知識;五是堅持少講課、多自學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自我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六是建立完善的考試評價方式和標準多樣性。

(3)以自學為根本

在美國,學生學習能力的自我培養重于教師具體知識的傳授。大學生若要獲得學位,主要靠學生自身的努力。美國大學生一進入大學校門,就要自己選專業、自己選課程、自己學知識、自己掙學費,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老師上課不會細致地講述知識和技術,而是提出問題、指明方向、考核結果。主要依靠學生自己去學習和探索物聯網知識和技術。

1.2 日本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經驗

(1)使所有國民掌握IT知識,提高知識創造能力

實施“教育信息化”的新世紀計劃,完善小學、中學和高中的因特網接入環境;完善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的因特網接入環境,豐富教育信息內容。加強學校的信息技術專業教育,增設有關課程,增加IT領域的碩士、博士學位人數,擴大培養高學歷的信息技術人才,建立信息保密技術資格認定制度,加強IT的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促進以學校為單位的利用因特網與國內外其他學校的交流,培養能夠與持不同文化和觀點的人們合作的人才。政府支援地方公共團體和當地企業的無償普及IT技術的措施。2001年,舉辦550萬人次的信息化基礎知識講座,140萬人次的信息技術職業培訓,為7 000所圖書館和群眾性文化活動場所配備計算機。

(2)培養企業信息化人才

日本政府對大企業信息化建設并沒有特殊政策措施,但對影響某個行業的信息化項目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務。例如,利用各地現有的商會,為中小企業舉辦信息化知識講座,利用現有的法律咨詢窗口提供信息化方面的法律咨詢服務等。中央政府對各地方政府(都、道、府、縣)、各行業、學術界提供一部分專用于信息化建設的補助金。從2001年開始,補助金發放重點由過去的給單個企業或商會配備計算機,轉向支持對整個地區、行業產生影響的項目和有益于全社會的重大研發課題。一般情況下,政府通過三種方式對信息化項目提供補助:一是政府對項目補貼50%,企業自籌50%;二是政府全額支付科研項目的費用,科研成果由政府與開發人員共享;三是政府對項目發放低息或無息貸款。

(3)培養高級專業人才

改革大學的教育制度,引進競爭機制。在人事和預算、學部和學科的設定以及與民間企業交流等方面增強大學的自主權,改善IT領域的教育環境。改革國外技術人才的入境許可制度,完善吸引國外專業人才機制。

1.3 印度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經驗

(1)充分發揮地區人才優勢,夯實智慧產業發展的基礎

智慧城市成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人才,印度政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養和吸引高端人才,扶持、加強原有正規的理工技術學院在信息技術及軟件產業高級人才培養方面的傳統優勢。同時還在中學、大專院校開設不同層次的電腦軟、硬件課程,形成多層次的人才培訓體系,以滿足智慧產業發展的多種需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歷屆政府都在稅收、股權、金融扶持、工資待遇、來去自由、創業輔導、子女教育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優惠政策,吸收了大批科技人才到班加羅爾工作或創業,主要集中在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

(2)充分發揮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領軍作用

印度政府十分重視輸送和鼓勵高素質人才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留學。印度政府以寬容和大度的姿態對待出國留學現象,并把其作為一種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渠道。印度的大學生一直可以自由地到國外去求職,尤其是印度6所完全與國際接軌的理工學院的畢業生,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人到國外就業。印度培養和儲備了大量的科學技術人才,印度和歐美尤其是美國之間在高技術產業方面的市場聯系也非常密切。同時,印度政府對軟件產業實行了一系列政策優惠,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為海外留學或工作人員回國開辦軟件企業及從事軟件開發工作大開“綠燈”。這些人才回國創業,促進了軟件技術在印度的快速擴展和印度軟件產業的迅速崛起,有力地推動了印度軟件技術及軟件產業與國際接軌。印度“海歸派”與海外軟件同行保持密切的業務關系,軟件出口信息靈、渠道暢,從而促進了印度軟件產業出口的迅速增長。

(3)對等承認雙重國籍,吸引海外印度人才回流

2003年,印度政府宣布正式對等承認雙重國籍,對等承認主要對象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芬蘭和意大利等16個西方發達國家,因為這些國家是海外印度高級人才主要聚集地。此外,海外出生的人,只要父親或爺爺具有印度血統,都可以申請印度國籍,以便讓海外印度裔人才消除回國顧慮。即便留在海外加入了外國國籍也可以保留印度國籍,彼此可進行長時間的合作。雙重國籍政策的出臺,推動了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促進了軟件外包業的發展。

(4)設立“科學人才庫”吸納海外高層次人才

20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投資創建“科學人才庫”,吸引并接納海歸人才。為此,印度政府在主要發達國家都建有海外專家人才數據庫,尤其關注那些能為印度重點項目解決難題的人才。人才庫的建立,使印度政府可以有效掌握海外人才分布,根據國家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吸引人才回流或為印度服務。2003年,印度政府決定每年舉辦一次規模盛大的“海外印度人日”,旨在吸引更多的海外印裔人才為印度建設出錢出力。這種以節日形式將國家政策品牌化,以民族群體凝聚人才的政府行為,產生了巨大的國際效果。

(5)注重人才培養,形成層次合理的軟件人才隊伍

成熟的信息產業的人力資源結構應該呈“金字塔”型,頂端是若干名高端管理技術人才,底端是一大批基礎技術人才。軟件產業三級(高、中、低)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綜合體系,要協調發展。印度及班加羅爾就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培養高水平、實用型軟件技術人才的途徑,形成了一套國際公認的軟件人才培養模式,軟件人才形成了“金字塔”結構,特別是大量能夠編程的“軟件藍領”,使得印度的信息企業可以形成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員、程序員這樣合理的人才結構。

2 國內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實踐

2.1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實踐

(1)信息化人才戰略規劃

上海提出的“上海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行動綱領”,是我國最早提出構筑人才資源高地的城市,在宏觀人才建設方面實施了七大戰略:一是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需要,實施人力資本優先積累戰略;二是適應建設國際大都市需要,實施國際人才高地戰略;三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實施人才能力建設戰略;四是適應產業結構發展新格局需要,實施人才結構和經濟結構動態協調建設戰略;五是適應人才資源國際競爭需要,實施智力資源資本化戰略;六是適應人才資源配置市場化的需要,實施人才市場配置戰略;七是適應企業成為人才開發主體的需要,實施企業人才主體戰略。在這些戰略的指導下,上海組織人事部門的地位、方法和觀念發生了全方位的轉變,年年加大對信息化人才開發的投資,提高發展性投入中用于信息化人才資源開發的比例。

(2)創新上海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國際化教育

上海不斷擴大中外合作辦學、創辦創業大學和扶持大學生創業平臺。以研究機構、跨國公司、社團為載體,提高國際化人才聚集的比例,加快人才流動和創意傳播。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經常性地組織國內外信息化精英人才來杭州交流,舉辦信息化重要應用領域最新研究動態的展示會、交流研討會,促使信息化人員不斷提高水平,激發創新能力,形成相互學習和知識交流的良好環境。

(3)發揮經濟、區位優勢,吸引海外人才

制定和實施上海吸引國際人才的具體規劃,特別對于微電子企業引進的緊缺人才給予優先資助,支持和鼓勵用人單位建立信息技術人才博士后工作站,并優先給予經費資助。用人單位緊缺的信息化人才出國培訓和進修,可向市引進智力領導小組辦公室申請專項經費,優先給予資助。用人單位引進緊缺的信息技術人才,其配偶及子女可隨調和隨遷來滬。這些措施實施以來,使得信息化人才總量以年均10%的速度遞增,取得了顯著成效。

(4)建立面向多層次需求的信息化培訓體系

加強公務員信息化培訓和考核。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作用,切實有效地開展公務員電子政務知識與技能培訓,制定并實施考核標準和制度。加強對高中級管理人員、IT部門負責人和技術骨干的培訓,完善信息技術管理職業資格考試和認證制度,完善面向信息化相關專業人員的資格考試和鑒定制度,努力形成一支復合型的信息化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隊伍。以實用、有特色為宗旨,鼓勵和動員社會各種力量設立適應多種需求層次的職業培訓機構,以培養企業急需的信息化實用性人才。

2.2 青島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實踐

(1)推動高校課程體系改革,提升高校畢業生實用性

鼓勵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加快對現有計算機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非計算機專業的信息技術教育,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各類軟件人才。在青島市部分高校進行試點,在滿足國家教學要求的前提下,引進實際案例和新型教材,實施與國際接軌的教學計劃。調整招生計劃,促進產、教結合。針對各企業人才需求的缺口,適當調整部分本科、研究生的招生計劃,實行“產、學、研”合作,定向培養軟件方面的人才。

(2)建立實習基地或軟件人才培訓基地,補充基礎人才供應缺口

以軟件園為依托,開展在校大學生和現有軟件人才的教育和培訓,采用微軟、IBM、Intel等國際知名廠商提供的先進的實踐型課程體系,通過設立在軟件園、駐青高校、軟件企業的三級實習基地,為學員提供與企業接軌的實踐技能的培訓,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實踐技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同時以軟件園為平臺,充分整合高校、企業、軟件園、跨國公司的各種資源,完善軟件人才實訓。

(3)整合教育資源,建設示范性軟件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

建設一流水平的軟件學院,形成軟件人才培育的龍頭,大幅提升基礎人才的供應量。青島軟件園聯合青島大學共同申請建立國家示范性軟件技術學院青島大學軟件技術學院,青島市政府在即墨鰲山劃撥3 km2的用地用于軟件學院的建設。示范性軟件學院重點培養以軟件工程學士學位、第二學士學位、工程碩士學位為主體的軟件人才;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培養面向軟件生產、信息服務第一線所需的具有良好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4)引導軟件企業創造良好的人才再教育環境

通過提供專業培訓等方式,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用人、培育人的機制,形成人才再教育、終生教育的良性循環,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青島軟件園軟件人才實訓服務中心,是以“軟件實訓”為核心業務,以為企業提供全面的人力資源服務為特點的專業化培訓、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代表政府推動青島軟件人才培養,實現面向企業需求的訂單式人才培養。軟件實訓主要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高校畢業生技能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的問題,在本科教育階段的第三或第四學年,大學生在完成高校教學計劃基礎上,參加以業界技術專家和一線項目經理作為實訓教師的軟件實訓;通過實踐式教學作為高校課程大綱的有益補充,使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業界技術要求,培育出滿足產業需求的實用型、復合型軟件人才,成為青島市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2.3 無錫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實踐

(1)高端引領

無錫實施“1113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就是要圍繞重點培育發展的物聯網產業為導向,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企業、急需和緊缺的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科技領軍型創新人才、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從2010年起,用3年時間,在物聯網特色產業基地、企業和研發機構,引進并重點支持100名以上物聯網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100名以上物聯網科技領軍型創新人才、100名以上物聯網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集聚一批物聯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形成物聯網技術和產業的人才特區、人才高地。

(2)政策驅動

無錫創新物聯網技術和產業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制定適合物聯網技術和產業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扶持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引進人才。制訂了“無錫千人計劃”和“530”計劃引進物聯網技術和產業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科技領軍型創新人才。初創式創業人才在創業啟動資金、風險投資、商業擔保、工作場所、住房公寓等方面享受《中共無錫市委關于以更大力度實施無錫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錫委發〔2009〕67號)和《市政府關于引進領軍型海外留學歸國創業人才計劃的實施意見》(錫政發〔2006〕144號)規定的支持政策。“嫁接式”創業人才、科技領軍型創新人才享受錫委發〔2009〕67號文件規定的安家費政策。

(3)創新機制

經過認定的物聯網技術和產業海內外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科技領軍型創新人才、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的個人所得稅,3年內按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地方留存部分100%標準,以獎勵的形式給予返回。物聯網技術和產業領軍型人才及其團隊,與現有物聯網企業嫁接式發展,企業可給予領軍型人才及其團隊成員的股權激勵,不受相關規定的限制,獎勵股權100%予以兌現。在無錫建立的物聯網企業,經評審認定的,100%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優惠待遇。企業擁有的物聯網技術核心知識產權,經評審認定的,可按企業注冊資本不少于30%的標準作價入股。列入國家級物聯網示范項目的,由政府按總投入30%的標準給予補貼。

(4)平臺建設

首先是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按照“成立之初當保姆、發展之中當導師、成功之后當保安”的要求,為物聯網技術和產業高層次人才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的優質服務。公安、教育、人事、外事等部門在護照簽證、駕駛執照辦理、子女上學以及家屬就業等方面給予上門服務;工商、稅務等部門在企業辦理資金投入、工商稅務登記等方面實行一站式辦公,提供“一條龍”服務。“530”人才創業服務中心和項目促進中心要主動為物聯網技術和產業高層次人才提供申報評審、政策咨詢、人才招聘、獵頭服務、薪酬設計、財務審計派遣、落戶洽談、項目簽約、公司注冊等系列培訓和服務。

其次是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依托在無錫的物聯網研發機構和企業,建設國家級物聯網研發和工程中心,加快集聚國內外著名高校的物聯網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鼓勵和支持電信、廣電和電力系統在無錫設立物聯網研發機構,建設遙感、微納技術基地、傳感應用研發基地、信息技術集成基地、軟件研發基地等基礎研究平臺。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共性需求,建設集研發、中試、小批量生產和測試于一體,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物聯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測試服務平臺、綜合信息咨詢服務平臺。

此外,還要進行投融資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作用,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物聯網產業的信貸資金投入,搭建銀企資金供需服務平臺,加強銀企之間的相互溝通,建立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的銀企關系。鼓勵和引導設立物聯網產業投資基金、企業發展擔保資金、投資發展風險補償基金。加強政府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投資引導,鼓勵設立創業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基金,吸引國內外風險投資及社會資金投向物聯網產業,創造有利于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的融資環境。

3 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人才開發的借鑒

3.1 建設研究型大學,培養智慧城市建設高級技術人才

一是營造智慧城市建設相關學科創新與發展的環境。研究型大學是智慧城市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源泉,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更多學科、專業的融合與創新,隨著智慧城市建設融入的元素越來越多,大學通過營造這種獨特的環境和氛圍,能夠讓更多有宏大夢想的尋夢者、探索者,在研究型的大學里去創新和發明,去開發和實現他們的研究成果。國外高校放寬簽證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不斷擴大對研究型大學的投入和建設,改進學校生產力,完善學校與公司、企業的伙伴關系,側重研究的戰略性和針對性的考量,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改變教育模式,積極營造一種支持創新環境和氛圍,讓更多有宏大夢想的尋夢者、探索者,在研究型的大學里去創新和發明,去執行和實現他們的研究成果。采取了一系列穩定和有效的策略和資源,來保持在智慧城市建設相關學科科研與教育方面的領先地位。

二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設相關學科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力度。英國在人才教育方面的投入十分巨大,特別重視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的理念融入到了英國社會的各個部門和每個人的心中大力招攬人才。積極培養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一直是是英國政府企業的一個重要理念。截至2010年,英國高等院校共有180多所,在校學生200萬以上,這些院校每年接受資助達740億英鎊。在芬蘭,意識到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對本國發展的重大意義,政府也極為重視在這些領域的投入。芬蘭雖然人口很少,但擁有21所大學和30所高等技術院校以及眾多的科研機構,時刻為本國的發展提供著強勁的智力保證和人才支持。芬蘭還建立了使產學研充分融合相互帶動的研發投入體系,每年對重點研發的經濟支持就達到全國GDP的3.5%,是全球研發投入比例最大的國家之一。臺灣并沒有大學專門開設物聯網專業,只是有幾個研究中心。在臺灣,因為是學校自治,學校自己去發展自己的專業,只要符合研究中心成立的條件,在學校的員額之內,可自主成立特色的研究中心。如果大學要設立新的研究中心,需要向政府申請資源,主管部門會有專門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查。主管部門也會根據人才發展戰略需要,進行招投標,選擇條件優良的學校,提供資源成立研究中心。

3.2 促進學科交叉與產學研合作,培養智慧城市建設應用人才

在此方面,一是要促進學科交叉。在智慧城市人才需求的“光譜”里,涉及的面非常廣,需要各種不同專業的人才加入。從物聯網技術角度來看,不僅需要學習計算機工程、自動控制、信息技術等專業的,還涉及到硬件、系統架構、云計算等,需要不斷強化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在信息、計算機方面知識的吸收和轉化。對于管理與應用來看,需要來自各個專業的人才,要積極鼓勵他們在具備本科階段的基礎訓練之后,選擇與物聯網有關的專業訓練。美國智慧城市建設產業里收納了各種專業的人才,在美國的研究生教育計劃里面,即使是非常基礎的應用學科也會有本科階段為中文系、歷史系、文學系的人,他們在研究生階段才接受扎實的技術訓練。

二是要推動產學研合作。發達國家特別重視加強與科研院所、專業機構的聯系,注重引進、培養和儲備“智慧城市”緊缺技能人才、復合型人才,促進區域之間“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交流、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滑鐵盧大學把一年分成三個學期,一個學期4個月,學生在學校里面學4個月,然后到公司里面實習4個月,這樣來回輪下來,到畢業的時候,學生在公司里已有了2年的實習鍛煉和工作經驗,且實習公司多為微軟等大公司,這也是滑鐵盧大學是微軟在北美所雇雇員最多的緣由之一。杭州也特別注重智慧城市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政府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加強與杭州高校、科研院所的協調合作,利用杭州充裕的教育科研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制定和落實人才培養措施,在培養的過程中,發掘各種渠道,積極創造各種條件,鼓勵人選積極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實踐,并選派人員到具有智慧城市建設經驗的其他城市進行參觀學習,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3.3 以企業發展帶動人才培養

做好產業規劃布局,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將智慧城市相關產業發展列入國家和地方戰略新興產業振興規劃,規劃好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培養一批核心骨干企業,實現規模效益。推動智慧城市人才隊伍建設與發展,必須引入市場機制,打造專業的智慧城市運營商,帶動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需求與培育。發達國家都是大公司領銜完成智慧城市的規劃與實施,智慧城市人才是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培養成為這些企業的重要任務與核心投資。配合各地方政府制定具體計劃的舉措,各領頭企業也在加緊人才培養與技術開發,表1所列給出了世界各大公司主要開發的核心技術與關鍵人才狀況。

3.4 啟動智慧城市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育工程

在美國,各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都十分重視對智慧城市建設相關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培養利用和發展,將培養高層次人才作為帶動智慧城市建設團隊整體能力提高的龍頭工程,并把擁有一大批一流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團隊的立根之基,發展之源。斯坦福大學有三分之一的教授都是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每個系都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師級專家學者,正是因為擁有這樣豪華陣容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才能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大批精英來校深造,同時,這些精英也為斯坦福帶來了世界各地最新的理念和靈感。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也堅持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優先發展、優先投入,推動人才發展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

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在職教育和培訓。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在職教育和培訓是正規院校教育外的重要補充手段。臺灣是通過資策會(資訊策略推動委員會),委辦各種合格的民間訓練組織,開授一系列有關的在職教育。政府或民間企業采用各種合理的方式,利用夜間或者周末的時間,對政府官員和企業員工進行在職訓練,通過這種方式培養了一大批被認為在市場有競爭力的人才。甚至有計劃地培養智慧城市建設種子教官,即訓練一批能夠訓練別人的教官,使正規教育、在職教育要能夠同時進行。政府職責是當好把關人,通過授權和認證的方式,對培訓機構的品質、師資的內容、教學的材料進行認證,以及要追蹤其教學成果,讓愿意從事物聯網行業的人和組織進入,形成良性的互動。

3.5 從戰略高度謀劃布局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開發

各國和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經驗表明,留住一個尖端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就有可能帶動一個行業或企業的蓬勃發展;流失一個尖端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往往會造成這個行業或企業的倒退,甚至破產。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這種重要作用,決定了建設智慧城市必須實施智慧化人力資本優先投入戰略。法國具有從戰略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放眼世界和未來中規劃布局的這種習慣,為法國的崛起提供了準確的發展方向與強勁的發展動力。被譽為“高級公務員搖籃”的法國行政學院,在整個歐洲具有較高的聲譽,培養出的學員廣受歐洲職業界的好評。該院緊盯行政管理、社會創新等戰略問題,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向。該院緊跟時代,大力培養具有智慧城市建設廣闊視野與戰略格局的高級管理人才,始終在戰略制高點上謀劃研究人才培養問題。

而英國、芬蘭也是如此,從政府要員到企業管理者,從研究所科研人員到院校教授,人們也都習慣于以圖表或數字的形式,對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開發問題做出戰略層面的分析與預測,橫向聯系到整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甚至全球的發展情況,縱向追溯到問題最開始的歷史沿革,預見規劃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趨勢,表現出了較強的戰略眼光和戰略思想。他們認為,只有積極主動地從戰略思維考慮人才培養問題,才能做到一覽眾山小,才能使培養出的人才有大視野、大智慧、大作為。發達國家把智慧城市作為一項城市發展戰略,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開發和保障都提升到一定的戰略高度。

4 結 語

在促進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成長和發展上,必須拋棄用人上的陳舊觀念,為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成長和發展。通過政府給企業和教育部門提供引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寬松環境,同時,政府又要通過法律手段為國家所急需的人才鋪路搭橋,讓全球最好的人才,在最合適的年齡從事最滿意的工作,發揮最大的作用,得到最高的回報。事實上,近年來,國內也紛紛建立人才創業特別社區,并在各方面協同配合,積極優化人才的成長和發展環境。

?
產品推薦
聯系我們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豪景大廈B座十層
  • 魯文:13520099504
  • 熱線:010-62104284
  • QQ:514468705
             112417434
  • 在線咨詢 電話咨詢